學會源流

民國元年十一月二十九日臨時大總統令頒「中央觀象台組織法」,我國近代:天文、氣象、地磁三項觀測,與曆數計算業務由是開始。當時有識之士就有組織「氣象學會」的想法,但考慮當時的時機尚不成熟,就決定先從介紹近代氣象知識和培養人才著手。後來「中央觀象台」出版了一些氣象書籍,亦將氣象學譯著及觀測之氣象要素紀錄(統計圖表)刊登於「氣象月刊」上, 民國四(1915)年七月氣象月刊改為「觀象叢報」(氣象、天文、地震、地磁等綜合性月刊),又辦了幾期「氣象觀測人員訓練班」,培養出一些氣象人員,並於十年間先後規劃設立氣象台站五十餘處,才算有了初步的基礎。民國十三(1924)年二月蔣丙然接管了由日本人強佔的青島測候所之後,高魯、蔣丙然、竺可楨、彭濟群、常福元…等先進前輩發起,並於民國十三(1924)年十月十日於山東青島「膠澳商埠觀象台」正式創會,蔣丙然先生被選為首任會長(現改稱為理事長),是民國以來,最早成立的十多個全國性自然科學專門學會之一的民間學術社會團體,當時學會的團體會員有6個、個人會員據史料分析應是31人。

最初之學會章程指出:本會定名為中國氣象學會;本會以謀氣象學術之進步與測候事業之發展為宗旨;本會會所設於青島。經過時代的變遷,現在本會定名為中華民國氣象學會(對內得簡稱「中國氣象學會」);本會以研究氣象學術,交換氣象學識,藉以促進氣象科學之進步為宗旨;本會會址設在中華民國政府所在地。

依氣象老前輩蔣丙然先生之回顧,我國氣象事業只有百多年之歷史,至於實際吾國人之自營氣象事業,當自民國元(1912)年蔡元培先生長教育部,設立「中央觀象台」於北京,遴選高魯(曙青)先生為台長,是年十二月蔣丙然博士由歐返國受邀籌備,至民國二年七月始克成立「氣象科」展開觀測工作;民國十三年二月十日政府委任蔣丙然為青島觀象台台長,正式由日本人手中收回觀象台的主權,同年十月十日「中國氣象學會」在觀象台內開會成立;民國十七(1928)年國立中央研究院在南京北極閣成立「氣象研究所」,由竺可楨先生任所長;民國十八年國民政府為發展空軍,在南京中央軍官學校內設「航空班」,選拔五、六期畢業生予以飛行訓練,並設有航空測候所,開空軍氣象業務之先河;民國二十六年四月二日「第三屆全國氣象會議」在北極閣召開,這次會議有籌設「中央氣象局」之建議,經軍事委員會國防最高會議通過,四年後民國三十(1941)年十月在戰時陪都重慶正式成立,最初直屬行政院,抗戰勝利後改屬教育部,民國三十五年聖誕節上海龍華機場和江灣機場因惡劣天氣使航機連續出事,中央氣象局由民國三十六年元旦起,從此再改隸交通部迄今。

北伐成功後氣象學會會務重心由山東青島移轉到首都南京,竺可楨博士自第六屆起膺任會長,會務實際就掛靠在中央研究院的氣象研究所(南京北極閣),抗戰爆發時學會跟著西移,一遷漢口、再遷重慶曾家岩、三遷北碚象莊的氣象研究所,抗戰勝利後再回南京北極閣。民國三十八(1949)年大陸變色,從此氣象學會也分裂為二,南遷台北及北移北京,各自運作且互不往來。由於大陸「文化大革命」結束之後搞「改革開放」,兩岸關係起了明顯的變化,首先是民國七十一(1982)年兩岸的「中央氣象局局長」在馬尼拉,因「颱風專家會議」見了面,整整四十五年後的民國八十三(1994)年,海峽兩岸氣象界終於借著同根生的學會創會七十週年,雙方完成了學術界與作業單位的交流互訪,而且還因為我們學會辦理的成效不錯,民國八十七年六月及八十九年五月,氣象學會兩度獲選為兩岸交流績優團體,受到行政院大陸委員會的公開表揚。